静宁县财政局“六抓六促”全力助推全县财政稳健运行
今年以来,全县财政工作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新要求,按照“收入抓征管、支出强保障、改革求突破、管理提绩效”的思路,“六抓六促”全力助推全县财政稳步运行、质效齐升。
一是科学征管抓收入、促增长。坚持依法综合治税,密切关注税源运行状况,通过严抓严征严管、严判严督严查,查补入库税款1523万元。加大非税收入清缴力度,督促各相关单位及时补缴2021、2022年度残疾人保障金1051.79万元;健全“限期使用、定期清理、超期收回”长效机制,清理收回存量资金1355万元,有效回补了一次性收入减收、建筑业税收下降等因素产生的收入缺口。
二是多措并举抓争资、促增量。抢抓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机遇,大力争取中央和省市资金支持,截止6月底,共争取各类资金42.46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一般转移支付资金21.22亿元、中省专项资金17.92亿元,新增政府债券资金6.98亿元。紧盯国家投资新导向,聚焦财政投入新方向,坚持主动对接、多争巧争,成功争取乡村产业振兴和财政支农重点县工作激励资金1500万元。建立健全项目资金争取联动机制,积极申报债券资金支持项目建设,成功争取发行第一批及市级额度调整专项债券项目13个6.98亿元,较上年度全年债券项目资金总额净增1.6亿元,增幅29.7%。
三是聚焦重点抓支出、促进度。健全“项目为王”资金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19.1亿元,有效保障了全县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快速推进。不断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收到各级各类涉农资金81579.3万元,整合资金40412.84万元,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持续强化支出强度,建立健全分管领导、股室的包抓联系机制,采取发文督办、电话督促、上门协调、会议调度等“组合拳”,督促各预算单位加快财政预算执行,形成了大抓支出、抓快支出的良好局面。
四是兜实底线抓运转、促改善。从严打紧“三公经费”预算,严禁超预算、无预算支出,严控预算追加和调整,不断增强预算约束力,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2023年全县“三保”预算支出安排221290万元,占年初预算县级可安排财力的96.43%。坚持为民理财,全面保障普惠性、基础性民生政策,聚焦创业就业、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十件民生实事”资金要素保障,1-6月份,共发放各项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2.39亿元,民生方面投入达到244388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8.9%。
五是紧盯瓶颈抓改革、促提升。持续完善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有机衔接,着力打破预算支出固化格局。严格落实“三全”绩效管理要求,健全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4类85个项目12336.87万元财政资金实施了绩效评价。建立健全事前参与、事中跟踪和事后监督管理模式,审核各类工程预算33项37554.92万元,节省财政资金2903.59万元,节省率达到7.73%。强化绩效结果导向作用,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挂钩,实施“优进、劣退”动态调整机制,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完善政府债务常态化监控和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强化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扎实开展政府债务清理摸底,做到了家底清、情况明。全面加强直达资金管理,促进资金快速落实到位、规范安全高效使用。
六是建章立制抓落实、促效能。坚持把加强财会监督作为新时期财政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组织财政干部职工开展多频次、多形式、多载体的学习,力求让财政干部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以实际行动当好“财会监督”首仗的排头兵。坚持高处谋划、实处发力、细处着手,采取细化制定一套方案、组建成立一支专班、建立推行一项机制、紧盯抓牢一个环节“四个一”的措施,围绕“三大领域”、“四项行动”和“九个重点”,扎实开展多轮多次多角度的问题大排查、大检视、大起底、大整改,自查复查财会各类问题15条,会计信息质量问题35个,对4家单位给予行政警告处罚,对2家单位给予行政警告并罚款,确保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主动对接、精心准备,扎实做好省市财政部门复查工作,全面接受财政部甘肃监管局专项检查,对于反馈的问题,主动认领,对号入座,制定整改方案及台账,立行立改,真改实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