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县区动态

打出财金“组合拳” 助企惠民破难题
静宁县“财政+金融”模式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22 10:30 字体: [ ] [ ] [ ]

近年来,静宁县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财政金融工作部署要求,全力推进高水平财政金融联动,强化财政政策支持,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整合盘活存量基金,实行保险+期货、财政+普惠金融、财政+基金“三轮驱动”,不断丰富拓展“财政+”政策服务体系,用财政“小资金”撬动金融“大资源”,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放大“保险+期货”模式效应,助推“三农”高质量发展。静宁县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凭借农产品期货服务产业发展优势,持续放大“保险+期货”模式带动效应,助推产业振兴、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多元投入强保障。静宁苹果“保险+期货”通过中省财政补、帮扶资金帮、地方财政配、参保主体筹的“四个一”保费筹措机制,实现了静宁苹果“保险+期货”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长效保障。自2018年以来,静宁县连续七年实施苹果“保险+期货”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07亿元,其中,郑商所支持5400万元、各级财政资金5745万元(其中县级财政资金2685万元)、帮扶资金4687万元、引入外部资金1276.25万元、参保主体自缴资金3923.5万元。风险防范稳增收。静宁苹果“保险+期货”模式将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期货市场、保险行业有机联结起来,帮助农户牢牢守住了产业种植的风险底线,为农业稳产保价“护航”。静宁苹果“保险+期货”项目实施以来,总计为全县6.79万户(次)果农和69家(次)果品企业投保苹果期货价格保险33.87万亩,赔付1.63亿元,赔付率达87%,规避了“果贱伤农”风险,夯实了增收基础。同时,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支农惠农作用,持续提高农业保险政策性服务能力,2024年投保苹果等20个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签单保费6048万元,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帮助农民稳产增收。

二是凸显“财政+普惠金融”功能,助力企业纾困解难。静宁县积极探索财政金融有效融资途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激励与撬动作用,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争取奖补资金添动能。继2022年成功争取首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资金后,今年再次争取奖补资金1000万元,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归雁工程”等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和充实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预计撬动银行贷款2.79亿元。聚焦金融服务破难题。支持引导全县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和普惠金融贷款投放力度,创新金融服务,降低贷款门槛,扩大资金供给。今年组织召开政银担企对接会议3次,引导县内各金融机构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956笔10.76亿元、个体工商户贷款6394笔10.47亿元,发放重点产业链发展贷款15616笔15.1亿元,办理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无还本续贷1536笔3.83亿元。同时,成立全县上市企业培育工作专班,健全完善企业培育机制,聚焦企业融资需求,加大政策性资金、信贷资金和奖励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实现直接融资,破解融资难题。

三是优化“财政+基金”模式,引导产业转型升级。静宁县通过进一步建立完善创业担保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在内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体系,以基金为线,“串起产业链、形成产业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实基金规模,构建全链条服务。积极争取首批全省乡村振兴投资基金1.6亿元,其中,县级财政认缴1000万元,甘肃静宁苹果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注入社会资本4290万元。建成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基地2600亩、静宁苹果科创示范中心、智能分选车间、冷链储藏库以及自动防霜机和果园防雹网等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实现了苹果产业规范化运作、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内培外引”,释放产业集群效应。以基金为线,引进带动上下游企业入驻,深挖培育本土潜力企业,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园区集约发展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了静宁苹果产业集群,集群带动效应明显。目前,静宁县建成苹果产业集约化生产基地2个、果园化乡镇16个,果品专业村160个,带动发展果品专业合作社650家,引进上下游优质果品企业10家。

撰稿:靳亚辉         审核:徐忠

信息来源:静宁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靳亚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