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凉市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7年全市及市级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
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文件之四
关于平凉市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17年全市及市级财政预算草案的
报 告(书面)
——2016年11月7日在平凉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平凉市财政局局长 邢建军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7年全市及市级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全市及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6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财税部门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三届人大第六次会议精神,强化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税改革,加强财政管理,较好地完成了各项财政经济指标,财政运行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截止9月底,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6.1亿元,占汇总计划数的71.9%,同比增长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8.5亿元,占汇总预期数的74.3%,同比增长6.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26亿元,占调整预算数的85%,同比增长10.6%;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7.3亿元,占汇总预期数的52.3%,同比下降41.4%;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9.2亿元,占调整预算数的64%,同比下降27.6%;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711万元,占汇总预期数的66.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完成731万元,占汇总预算数的68.3%;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21.8亿元,占汇总预期数的66.7%,同比增长20.5%;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完成17.4亿元,占汇总预算数的57.5%,同比增长30.7%。市级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9.2亿元,占计划数的89.1%,同比增长15.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9亿元,占预期数的104.4%,同比增长7.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4.4亿元,占调整预算数的60.3%,同比增长20.5%;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2.6亿元,占预期数的85.1%,同比下降53.9%;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1亿元,占调整预算数的35.1%,同比下降65.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5.5亿元,占预期数的82.3%,同比增长6%;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完成3.7亿元,占预算数的57.2%,同比增长5.9%。
预计到年底,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0.23亿元,占汇总计划数的100%,同比增长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4.97亿元,占汇总预期数的100%,同比增长8%;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70亿元以上,占调整预算数的96.8%,同比增长8.5%;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2.6亿元,占汇总预期数的90.1%,同比下降33.3%;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1.6亿元,占调整预算数的97.1%,同比下降39.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1070万元,占汇总预期数的100%,同比下降9.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完成1070万元,占汇总预算数的100%,同比增长72.3%;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23.6亿元,占汇总预期数的72.1%,同比下降0.4%;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完成22.5亿元,占汇总预算数的74.3%,同比增长9.6%。市级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1亿元,占计划数的107%,同比增长14.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5亿元,占预期数的117.9%,同比增长8%;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9.5亿元,占调整预算数的95.9%,同比增长3%;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3亿元,占预期数的98.1%,同比下降59.3%;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5亿元,占调整预算数的91.1%,同比下降55.9%;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570万元,占预期数的100%,同比下降18.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完成570万元,占预算数的100%,同比增长122.7%;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5.6亿元,占预期数的83.2%,同比下降13%;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完成5.4亿元,占预算数的82.7%,同比增长14.2%。
具体工作中,突出抓了以下五个方面:
1.激发动力活力,因势施策推改革。紧紧围绕构建现代财政制度,解热点、破难点,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持续推进财政改革,财政运行的动力活力显著增强。实行全口径财政预算,全面编制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形成了统一安排、互为补充的预算体系。加大收入统筹使用,将水土保持补偿费、政府住房基金等5项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取消了城市维护建设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草原植被恢复费等专项收入专款专用的规定。试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将市级、7县(区)和平凉工业园区全部纳入试点范围,实现了试点工作全覆盖。全面实行“营改增”,从2016年5月1日起,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四大行业营业税全部改征增值税,税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实施意见》(平政发〔2016〕88号),为进一步规范全市政府性债务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公开财政预决算,按照中央和省上要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预决算公开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预决算公开的范围、内容、时限、方式等,增加了对涉及财税政策、规章制度等专业名词和预算单位职责、人员、车辆、政府采购支出、国有资产占用等基本情况的公开、解释和披露。积极盘活存量资金,对全市各级预算单位存量资金进行了全面清理自查,共缴回国库结转结余资金1.47亿元,其中原渠道拨付0.23亿元,统筹安排用于教育、交通、扶贫等1.24亿元。持续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先后印发了《平凉市市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关于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通知》和《平凉中心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健全了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完善了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推进公务用车改革,根据省市方案规定,及时跟进,认真测算,统筹安排,全力保障了公车改革顺利进行。
2.力求稳定增长,攻坚克难抓增收。努力克服煤电企业税收下降、“营改增”政策性减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减免等减收因素影响,超前安排,强化征管,狠抓落实,财政收入每月均实现了平稳增长,收入进度始终位于全省市州前列。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及时研究制定出台了《平凉市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强税收保障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应提供涉税信息的部门及其职责要求,健全了协税机制,为强化收入组织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和基础保障。各县(区)、各部门齐心协力,紧密配合,认真落实依法管税、综合治税、部门协税的各项政策规定,持续加大重点税源、主体税种征管,不断加强新建、续建项目税源监控,着力加强零散税收、非税收入催缴和欠税、漏税稽查,促使各项收入实现了应收尽收、及时足额入库。强化分析调度,突出问题导向,定期召开财税部门联席会议,深入分析经济形势、收入结构和存在问题,分系统、分县(区)研究提出征管的重点和挖掘的潜力,督促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全年收入预期目标。
3.立足职能发挥,围绕中心促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不断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力支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抢抓中央和省上加大扶贫攻坚、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投入和实施“3341”项目工程、“6873”交通突破等政策机遇,多方协调配合,主动汇报衔接,全力落实到位,预计到年底全市可争取财政专项资金109亿元,比上年增长20%以上。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按照统一安排,组织人员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减免政策进行了全面清理检查,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预算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中小企业发展及“双创”行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持续推进和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立了市级PPP项目库,全年共向省财政厅推介项目21个,计划总投资148.5亿元。积极保障重点项目建设,优化预算安排,加大资金统筹,在中心城市建设方面,多方筹措资金5.36亿元,重点支持了易地扶贫搬迁、城镇污水管网、公共基础设施、平凉博物馆、老年大学、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等项目建设。
4.着力优化结构,精准发力保民生。正确处理可用财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更加突出调结构、补短板、保重点、惠民生,着力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不断增加精准扶贫、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投入。预计到年底,全市“三公”经费支出比上年下降10.2%,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83%,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40.3%。“三农”方面,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市共整合各类扶贫资金45亿元,发放精准扶贫贷款28.7亿元,通过“一册明、一折统”兑付强农惠农补贴资金40项15亿元;争取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19亿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8个。“教育”方面,大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拨付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补助2.9亿元、城乡义务教育经费2.26亿元、免除各类教育收费补助1.27亿元,筹资1890万元在40个行政村建起了村级幼儿园。“社保”方面,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救助政策,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0%和6.3%;多方筹集资金13.58亿元,积极支持了棚户区改造。“医疗”方面,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年每人380元提高到420元,全市筹资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0.23亿元,累计为279万人次报销医药费6.9亿元。“文化”方面,积极组织申报乡村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等建设项目,争取到位补助资金2261万元,较好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5.强化监督管理,多措并举提效能。以法治财政为引领,不断强化法治观念,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会管理,严格财政监督,着力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积极开展绩效评价,市本级和各县(区)、平凉工业园区完成绩效评价354项,涉及资金73.96亿元,占全市支出总额的45.86%。继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市县级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财政一体化信息平台系统管理,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实现了全覆盖,公务卡刷卡消费支出4000万元以上,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持续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制定出台了《平凉市市属监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和《平凉市市属监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47户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信息纳入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全面完成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共清理核实资产量141.9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87.3亿元。加快构建财政内控机制,市县(区)财政部门均成立了内控委及内控办,制定了“一个基本制度、六个专项办法”,明确了管理岗位和职责要求,初步建立了内部控制的基本架构。着力加强政府采购管理,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扩大采购规模,规范采购程序,强化监督管理,预计全年全市政府采购规模可达到5.5亿元,节约资金5600万元,节约率达到10%以上。不断强化财务会计管理,组织2944人次参加了2016年度会计初级资格、中级资格无纸化考试和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持证上岗率达到80%。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在全市1409户行政事业单位中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整治,对教育、林业、国土、住建等22个重点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专项检查,对市县(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的5个方面40个风险点进行了全面核查,财政监督的力度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有效保障了财政资金的规范、安全、高效使用。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全市财政工作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跨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突出表现为六个方面的显著变化:
一是可用财力不断壮大。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0.23亿元,是2011年的1.4倍,年均同比增长6.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4.97亿元,是2011年的1.6倍,年均同比增长9.3%;实有财力由2011年的44.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72亿元,是2011年的1.6倍,年均同比增长10.2%;人均财力达到8万元,是2011年的1.6倍,年均同比增长9.6%。
二是支出总量再创新高。全市财政支出突破170亿元,是2011年的1.7倍,年均同比增长10.7%。2016年民生支出预计达到141.1亿元,是2011年的1.9倍,年均同比增长13.9%,占总支出的比重由2011年的72.1%提高到了83%,提高了10.9个百分点。市县财政普遍调整提高了预算单位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省财政将乡级公用经费省级补助标准由每乡每年13万元提高到50万元,将村组干部报酬省级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8000元和2400元分别提高到12000元和3600元。
三是资金争取实现翻番。全市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由2011年的44.3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90亿元,是2011年的2倍,年均同比增长15.2%;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由2011年的38.1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55亿元,是2011年的1.4倍,年均增长7.6%。五年来,市县两级财政全部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并累计消化历年赤字5000多万元。
四是改革活力有效迸发。建立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理顺了工业园区财政管理体制,“营改增”试点改革全面推开;全市1230个预算单位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刷卡率稳步提高;财政和部门及“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实现常态化,公开的支出功能分类细化到项级科目,经济分类细化到款级科目;规范了政府性债务管理,剥离了融资平台公司承担的政府融资职能,新增债务全部通过政府债券进行融资,建立了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机制和超限预警机制。
五是理财水平大幅提升。制定出台了《全市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实施意见》等5个综合性管理意见,修订出台了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17个单项管理办法;建立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建成了市级标准化会计考试中心,实现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2016年全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持证上岗率达到80%;在全省率先完成了规范化财政所建设任务,受到省财政厅的通报表扬,被财政部誉为推陈出新的“平凉模式”;建成了“金财工程”,财政信息化走在全省前列。
六是职能发挥更加充分。高度重视财源建设,筹集资金80多亿元,支持建成了工业园区、海螺水泥、光伏产业园等一批财源项目;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和非公经济发展,市级累计安排招商引资经费800多万元,比“十一五”增长180.7%;安排1800万元,补贴市属企业新产品研发;筹集1500多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平凉新世纪集团等纳税大户和外贸出口企业及应用人才给予了奖励和补贴。努力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破解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累计注入资本金、担保基金4.5亿元,支持组建了惠民、泓源和5个贫困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大力扶持“双联”贷和“妇小”贷38.09亿元,财政累计支付贷款贴息4.84亿元。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在全市财政系统持续开展了“学习教育年”、“能力提升年”和“作风建设年”等活动,大力精简审批事项,着力清理银行账户,尽力减少拨款环节,扎实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推行“五个一服务程式”活动,财政干部的综合素质明显增强,依法行政、科学理财、创新发展、廉洁从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幅提升。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财政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源结构单一,抗御市场变化的能力比较弱。煤电独大的工业格局导致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靠煤电企业提供,旅游、草畜、果菜等支柱产业对财政的贡献仍然较低,致使财政收入受市场变化影响大,抗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二是刚性支出增长较快,收支矛盾异常突出。一方面,提高艰边津贴和警衔津贴标准,推行法官、检察官和司法辅助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兑付公车改革交通补贴,发放科学发展业绩考核奖,落实民生项目配套等刚性支出大幅增加;而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受“营改增”试点、体制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缓减免等因素影响缺口较大,需求与财力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三是财务基础比较薄弱,财政管理仍需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编制、预算绩效管理等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执行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政防控机制等还不到位,政府性债务规模日益增加,财政风险和压力较大。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着力加以解决。
二、2017年全市及市级财政预算草案编制情况
(一)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
1.收入预算上,充分考虑税收政策和非税收入增减变化因素,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指标相适应。
2.支出预算上,充分考虑改革发展大局和轻重缓急等因素,统筹兼顾,有保有压,优先保障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需要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点支出。
3.收支平衡上,坚持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既体现实际需要,又考虑财力可能,不编赤字预算。
(二)全市财政预算安排建议
1.一般公共预算
全市公共财政收入汇总预期目标22.18亿元,同口径增长8%;加上上级专项补助、转移支付增量,财政支出达到180亿元以上,增长8.5%;财政专项资金增长20%以上,社会保障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达到30%以上。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汇总预期目标9.58亿元,支出预算相应安排为9.58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汇总预期目标1200万元,支出预算相应安排为1200万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汇总预期目标35.2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预算33.5亿元,本年收支结余1.7亿元,上年结余1.1亿元,年末滚存结余2.8亿元。
(三)市级财政预算安排意见
1.一般公共预算
市级公共财政收入预期目标47690万元,同口径增长8%。加上上级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提前告知专项转移支付和县(区)上解收入后,2017年市级总收入为112371万元。分项目为:税收收入37690万元,非税收入1000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64000万元,上解收入681万元。
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市级支出预算相应安排为112371万元。
①按经济分类支出预算安排情况是:
工资福利支出59605万元;
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17073万元;
商品和服务支出10341万元;
其他资本性支出14445万元;
其他支出10907万元。
②按功能分类支出预算安排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630万元;
公共安全支出5182万元;
教育支出16409万元;
科学技术支出1775万元;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908万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652万元;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2835万元;
节能环保支出3099万元;
城乡社区支出7142万元;
农林水支出12911万元;
交通运输支出728万元;
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613万元;
商业服务业等支出2376万元;
国土海洋气象等支出998万元;
住房保障支出302万元;
粮油物资储备支出705万元;
预备费1200万元;
其他支出1906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期目标29874万元,支出预算相应安排为29874万元,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9064万元,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00万元,其他支出710万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期目标700万元,相应安排支持企业发展专项及财政奖补支出700万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期目标134302万元,其中:征缴收入97841万元,利息收入798万元,财政补贴收入35570万元,转移收入93万元。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支出70278万元。本年收支结余64024万元,年末滚存结余64024万元。
三、2017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7年全市财政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收入减收因素较多,仍将呈现中低速增长,超收空间有限;支出基数较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压力倍增,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任务十分艰巨。全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市第四次党代会及四届一次人代会精神,积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过紧日子的思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纵深推进财政改革,大力加强财源建设,着力优化支出结构,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全面夯实管理基础,重点在“多方生财、合理聚财、科学用财、依法管财”上下功夫、求突破、出实招、见成效,巩固民生财政基础,加快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为加快建设幸福活力美好平凉提供坚实保障。
(一)以推进财政改革为动力,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完善财税体制,逐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体系,积极开展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改革调研和摸底工作,确保测算准确、划分合理、稳步推进。健全预算体系,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认真做好政府性基金收入转列公共预算工作,不断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比例。盘活存量资金,清理往来资金,及时将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收回同级财政并重新安排支出,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严控政府债务,规范新增债务和置换债务的管理,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拓宽融资渠道,推广运用PPP模式,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率先试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效缓解政府投入压力。实施绩效管理,尝试开展部门绩效预算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加大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二)以增强财政实力为核心,不断强化收入征管。加强财源建设,研究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支持重点企业发展,着力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强化分析预判,密切关注国家税改动向,及早研究,提出应对落实措施。建立税收质量综合分析制度,提高分析的针对性;完善收入月报制度,进一步落实县(区)抓收入的主体责任。强化依法征管,支持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和税收保障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强国地税互动、征管查互动、税收和非税收入互动,加强重点区域监控、重点行业监管、重点税种征管,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确保完成全年收入预期目标。
(三)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不断优化支出结构。以“三保”为重点,统筹做好基本支出和民生实事的保障,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水平。支持“三农”工作,继续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支持健全社保体系,积极落实城乡低保、就业再就业、养老保险等各项政策,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健全社会保障层次,着力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条件。支持改善医疗条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加快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着力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
(四)以争取项目资金为己任,不断壮大可用财力。上级财政专项资金是我市完成财政支出和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大力支持各级各部门认真研究中央和省上出台的重大政策和投资导向,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精神实质,找准突破点和结合点,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着力注重项目对接,积极引导各县(区)、各部门立足优势、充分筛选、积极论证,全面做深做实做细各项前期工作,切实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积极做好汇报衔接,不间断与上级部门进行沟通,努力争取上级给予我市财力补助、专项资金、新增债券等方面的最大支持,力争全市补助资金总量取得新的突破,财政专项资金争取比上年增长20%以上。
(五)以健全管理体系为保证,不断加强财政监管。认真执行新《预算法》,以法治思维引领财政工作,将法律条款和纪律规定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深入推进财政信息公开,促进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完善内控制度,以财政部门内控机制为基点,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将范围扩大到所有预算单位,健全制度办法和岗位规程,更好地促进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强化财政监督和专项检查,推动绩效评价、资产管理、投资评审、财政监督、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与预算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机结合,加快构建“六位一体”财政运行管理新机制。
各位代表,2017年的财政改革和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认真执行本次会议决议,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幸福活力美好平凉做出新的应有的贡献!
附件:1.平凉市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表和2017年全市及市级财政预算表
2.平凉工业园区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表和2017年财政预算表
3.名词解释
2017-工业园区人代会表格(定).xls
2017-全市及市级人代会表格(定稿)1.xls